北外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在苏州举行
2018-11-20扬子晚报网10月24日讯(记者 顾秋萍 文/摄)10月24日,第二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在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举行。此次高峰论坛以“多元角度下中国学校的国际化教育”为主题,9位中外教育专家从国际课程与测评标准在中国、国际化教育在中国学校以及北外视角下的国际教育三个层面,多角度共话教育国际化。
“对词汇表的过多限制不利于教学和教材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杨明全副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 21世纪核心技能包括基本技能的基础、思维技能的基础和个性品质的基础这3个基础,以及资源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信息能力、系统能力和技术能力这5种能力。“这些要求对基础教育的人才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他认为,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还要在于丰富人心、涵养人生。“应试教育最大的缺失,在于背离了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的本质属性,而片面强调知识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邹为诚教授在国际比较视野下研究了法国、俄罗斯、巴西、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这7个地区的基础英语教育课程体系和高中英语教材难度,他认为教材难度不能代表课程难度,也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教材的难度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教学传统。
“对词汇表的过多限制不利于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英语教材编写要重视原始素材的人文性、趣味性、语言特点和修辞特点;重视教学支架的设计,重视体裁和题材的丰富性,也要重视对改写文章的质量控制,不能为了突出语言特点而牺牲语料的整体品质。” 邹为诚指出,教师的自主性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培训要注重训练教师对语言能力的判断,并且把能力指标和教学目标对齐。